让每一个村民腰包都鼓起来 记者走近南昌四位村
开设村办企业,开展个人经济,每年给村民分红,率领村民奔上致富路,他们都是响当当的村官。他们获得的成果除了得益于变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,更得益于他们敢想敢做敢拼,既有实干肉体,又有创新思想。昨日,本报记者深化南昌青山湖区、经开区的“城中村”采访,倾听他们的“中国梦”。4位村官或等待村民不出村便可失业,或希望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……从这些村官的话语中可以听出,他们的“中国梦”,其实就是片面完成城乡一体化的梦。
让变革开展的效果临时惠及老百姓
南昌青山湖区进顺村党委书记:罗玉英,女,55岁

罗玉英
“青菜拌咸盐,一吃就半年,要想吃豆腐,还得等过年。”这句过来被村民们广为传播的顺口溜,就是变革开放之行进顺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进顺村419户村民都搬进了进顺小康家园,住的是让城里人都羡慕的花园式住宅小区。去年,村民分红340多万元,均匀每户分红7800多元。
村民万云山每次支付分红时,都十分慨叹地说:“假如不是罗玉英书记抢抓时代机遇,率领全村在全省率先实行了社区型股份制改造,让村民变成股东,我们大家的生活不能够这么好。”
罗玉英1984年成为了进顺由消费队改村后的首任村主任。从那时起,身为一村之长的罗玉英立志要率领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。开酒店、办工厂,进顺村个人经济越来越红火。
担任村党委书记后,罗玉英开辟性地提出“跳出进顺、开展进顺”的全新思绪,购地建工业园、居民小区,并进军物流、建材、金融等行业,进顺村走上了一条迷信的可继续开展路途。罗玉英说,她的梦想是让变革开展的效果临时惠及老百姓。
让全村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
南昌青山湖区湖坊村党委书记:魏牛庚,男,64岁

魏牛庚
“湖坊穷又穷,四处是茅棚。”说起这句上世纪80年代初传唱的民谣,青山湖区湖坊村党委书记魏牛庚笑开了怀。事先,湖坊村全村固定资产仅有1.3万元,年总产值10余万元,村民人均支出仅百元。而去年,湖坊村固定资产增至15亿元,年总产值28亿元,上交国度税金8000多万元,村个人支出4000多万元,村民人均支出1.8万元。
魏牛庚1984年起在湖坊村担任村干部,他看法到没有村办企业,缺乏个人支出,是湖坊村的穷根所在,要斩断穷根过上好日子,办企业是殊途同归。经过办造纸厂、摩托车配件厂、印刷厂、饮料厂,完成了原始资本积聚后,湖坊村进军高技术产业,投资2000多万元建制药厂,后来又办成了湖坊工贸城。
已是湖坊村党委书记的魏牛庚说,如今湖坊村拥有总资产15亿元,并在青山湖区率先完成了零负债运作,进入了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全新开展时期。村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,去年仅福利费用就发放了424.73万元。谈及将来,魏牛庚希望湖坊村能更好更快开展,让全村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。
2020年进入“中国十大名村”行列
南昌青山湖区顺外村党委书记:魏云龙,男,60岁

魏云龙
顺外村是典型的“城中村”,约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散布着16个自然村,共有农户1050户、5300多人。在1978年,顺外村还是落后的穷村,人均支出仅234元。墨守陈规,顺外人充沛应用天文优势,开展个人经济,村民走上了致富路。
顺外村党委书记魏云龙说,这些年顺外村不断在夯实开展根底,理顺管理思绪,目前开展趋向很好,势头很足。村民们不只通通住进了公寓楼,不少村民还买上了小轿车。“在获得成果的同时,我们展开二次创业,依照‘三产富村’的开展思绪,使全村相貌发作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”魏云龙说,去年,顺外村完成国际消费总值35亿元,村级总支出31.2亿元,村个人纯支出2416万元,村民人均支出18683元。
开展效果要让利于普通村民。近几年,顺外村每年给村民发放根本生活费400多万元,处理了村民的后顾之忧。“开展无尽头,我们顺外村力争到2020年,进入‘中国十大名村’行列,根本建成一个经济强盛、村民富有、人居一流、社会调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。”魏云龙说。
希望村民不出村就可直接失业
南昌经开区下罗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:罗小华,男,51岁

罗小华
一头板寸,言语不多,虽然曾经51岁了,但浑身透着入伍军人特有的精气神。这是经开区下罗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罗小华给记者留下的印象。“作为村支书,我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老人的保证能更好,村民不出村就可以直接在村里失业。”罗小华说。
罗小华在村委会主任的地位上干了7年多,去年1月接任村支书。虽然下罗村有着“全国文明村”、省“最优美村庄”等众多光环,但农民没有了土地,大局部只能靠外出打工营生,人均年支出仅6000多元等现状,让作为“领头雁”的他着急万分。
“下罗村有着便捷的交通、周边大专院校林立等有利的天文优势。”罗小华说,在看到这些优势后,村里停止了一系列规划。南昌地铁双港站、蛟桥站接近下罗村,村里就规划在地铁站周边建立宾馆、大型商场等项目。
瞻望将来,罗小华说,目前,下罗村年满60岁的男性、年满55岁的女性可领到350元/月的生活保证金,“到梦想完成的时分,老人就可以领到至多1000元/月的保证金,村民们也不再需求到里面去打工了。”
文/记者何柳斌 陈艳伟 实习生罗晨曦 图/记者李龙
“中国梦”是民族的梦,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。每个“中国梦”都不一样,有大有小,但每一个梦都值得我们尊重。有梦想就要英勇说出来,晒出来。
本报新浪微博持续征集“微梦想”,欢送读者@江南都市报倾吐你的梦想是什么,你为了梦想做了什么,你为了梦想能
做什么。由于我们深知,明天的一个“微梦想”,最终都能变成今天的美妙生活,让我们的70万粉丝看到你的梦想,并见证你的梦想成真。
(责任编辑:admin )智能推荐
-
2009那些让历史铭记的事--南昌地铁 2015-11-24
-
为地铁让路,一些“地标”建筑将 2015-11-24
-
13户农房昨为南昌地铁让路[图]--南 2015-11-24
-
南昌市民微博表诉求 政府同意地铁 2015-11-24
-
南昌东湖区“温情征迁”让人“不 2015-11-24
-
南昌地铁2号线预计今年下半年动工 2015-11-24
-
1号线全线试运行 龚建华宣 2015-12-02
-
近日南昌地铁1、2号线部分 2015-12-02
-
来和小编做同事吧!江西 2015-11-03
-
南昌红谷滩租车模式能否 2015-11-30
-
乘坐地铁禁带物品-南昌地 2015-11-03
-
地铁喝饮料被罚,你怎么 2015-11-03